以上一系列理论设计,无疑将人性彻底动态化了。
[23] 参见黄玉顺:《中国正义论纲要》,《四川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5期,第32–42页。[108]《孟子·离娄上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17页。
例如,奴隶的自由不需要废除奴隶制,只需要奴隶们改变自己的心态。[11] 王先谦《荀子集解·天论》,中华书局1988年版,第317页。[125]《论语注疏·雍也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79页。(二)孔子自由观的建设性层面 建设性自由的诉求是:如果社会规范不正当(根据正当性原则)或不再适宜(根据适宜性原则),那么,自由恰恰不是遵守规范,而是重建规范,即建构一种正当而适宜的规范。[132] 朱熹:《论语集注·子罕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16页。
而克己复礼则正是说的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。对于社会来说,是群体秩序的保障,即人伦之道的保障,从而也是所有人的自由的保障,故孔子说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[116],否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(措)手足[117]。然不会其极于《中庸》,则又何以建立大本、经纶大经,而读天下之书,论天下之事哉?[29] 《中庸》之境为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朱子《中庸章句》第20章云:达道虽人所共由,然无三德,则无以行之。权秀洲华亭县事,岁恶民饥,不待上级批准,发廪以赈,上级特使阻拦,公曰:民命在朝夕,苟可以生之,虽重得罪不悔。[35] 对于德性带来的幸福,《四书》多有阐述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人类文化,皆是福文化。
[25]勉斋黄榦继承的是乃父之风:以仁者之心,施勇者之行,谋百姓之福。朱子作为思想家,其家风家训的内涵,远远超越于此。
[30]叔本华说,幸福主要源自内心的平和和满足,要增进幸福,就要减少人性本能的冲动,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。按照《中庸》学说,到达中庸之境的门径是五达道、三达德,而关键是诚。[7] 朱松精通《春秋》学,对古今成败兴亡了然于心,并常给儿子讲解。《陶江林氏族谱序》,转引自林友华《林森评传》,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[3]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等编:《福建家训》,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[4]蔡元培:《中国伦理学史》第157页 [5]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等编:《福建家训》第64、12页 [6]束景南:《朱子大传》,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。
不参以《语》《孟》,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《中庸》之旨趣。当代著名学者赵汀阳先生著《论可能生活》,有经典论述:可能生活是现实世界所允许的生活,但不等于现实生活。中国人应是幸福的,自古先儒教导,日三省吾身,只要做到了,就可能增进福祥。狭义的家训,是祖宗遗留下来的,或者当世大家长口述、书写的训言,主要是语录、格言。
公又痛以廉俭自约饬,凡例所当得公廨钱悉以输之公。人类文明所有的活动,终极目的,除了以法西斯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行为以外,都是为了人类幸福,就连法西斯也自认为是追求人类幸福的进步行为。
朱子注:气禀清明,无物欲之累,则性之四德根本于心,则发而著见于外者,不待言而无不顺也。欲违其灾,舍穷理尽性之学,其道无由。
人类,作为生命体,与动植物一样,存在本能欲望,追求自由生长与繁衍,满足口舌之欲。于亲故虽疏远必致其爱,于乡闾虽微贱必致其恭。家训有狭义、广义之分。既为之箴以自警,又笔之书,以为小学、大学,皆本于此。犹以为义理无穷,岁月有限,常慊然有不足之意。朱熹父亲朱松不负家训,考中进士,入闽为地方基层小吏,重视教子,时常训示,寄以厚望。
要了解中国人的幸福,研究福文化,有必要先研究家族和家风家训。《四书》到处流溢着道德的福泽。
朱子童年、少年家教事迹,皆参考本书 [7]束景南:《朱子大传》第17页 [8]转引自《朱子大传》第21、22页 [9]《朱子全书》第27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9页 [10]束景南:《朱子大传》第26页 [11]《朱子全书》第27册,第571页 [12]《朱子全书》27册第560-561页 [13]《朱子全书》27册第563页 [14]《朱子全书》27册第538、539、540、544页 [15]《朱子全书》27册第567页 [16]《朱子全书》第27册第569页 [17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》卷十二,第133页 [18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·附集》,第561页 [19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·年谱》,第532、533页 [21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》卷二十八,第305页 [22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》卷十二,第137页 [23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·年谱》,第523页 [24]《宋元学案》,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028页 [25]家藏珍本《黄文肃勉斋公文集》,第135、561页 [26]《朱子全书》第25册第4284页 [27]叔本华著,译李润萍、吴峰峰译:《人生的智慧》,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页 [28]《朱子全书》27册第562页 [29]《朱子全书》27册第563页 [30]塞涅卡著,覃学岚译:《论幸福生活》,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103页 [31]叔本华:《人生的智慧》,第86页 [32]塞涅卡:《论幸福生活》第116页 [33]康德著,邓晓芒译:《实践理性批判》,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28、129页 [34]《朱子全书》,20册第283页。近世闽人严复参以西学,也悟到此理,《原富译事例言》曰:人莫病于言非也而相以为是,行祸也而相以为福,祸福是非之际,微乎其微,明者犹或荧之,而况其下者乎。
朱子《中庸章句》曰:诚是《中庸》一篇之枢纽。其闲居也,未明而起,深衣幅巾方履,拜于家庙以及先圣。
朱子还说:为善则福报,为恶则祸报,其应一一不差者,是其理必如此,抑气类相感自如此耶。[17]勉斋自当仿之以行。(《中庸章句》第九章)朱子的意思是,虽不能至,但是只要排除私心杂念,精诚所至金石为开,还是能够接近的,是可能的。塞涅卡说:至善乃是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,其表现为,生活经验丰富,行动冷静沉着,与人为善,为人厚道。
[27]朱子、勉斋这样的思想者,应是本源幸福的享有者。曾向友人胡伯量说,深恐汩没世俗,学问尽废,大为师门之罪人。
勉斋所承,不仅是朱家门风家训,首先是黄氏家风。不安于偏见,不急于小成。
幸福的人往往拥有健全的判断力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的途径只有一条,前提是,首先,脑子必须健全而且始终保持清醒。人类追求幸福的意志、观念、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成果,我们可以称之为福文化。
[11]这是朱子自我写照,为其自励,亦以励人,可以视为家训。[31]理学提倡的存天理、灭人欲,正是将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,是一种人生智慧,有助于人生幸福和社会和谐。又岁旱,公为民求大幅减租,上司不许,要求更改。下面以朱子家族的家风家训为案例,揭示家风家训里的福文化内涵。
移之于国与天下,则一国与天下之政理。个人的幸福依托于家族的幸福。
勉斋《朱文公行状》曰:先生教人以《大学》《语》《孟》《中庸》为入道之序,而后及诸经。如下: 天下之大务,莫大于恤民。
幸福是一种行为的活动过程本身就能够产生的感受。榦窃见当今仕宦,作邑最难,岂敢奋不顾身,与豪民为敌?窃念奉朝廷之命,膺民社之寄,而四境之内,乃有倚恃豪侠,吞乡民,使之哀号怨愤,无所赴愬。